姓名: | 张雪奎 | |
领域: | 生产管理 企业文化 资本运作 | |
地点: | 广东 广州 | |
签名: |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3114
- 博客访问:11264295
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探析 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金融自由化、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环境也日益复杂化。特别是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商业银行正处于从无风险—微险—风险积累阶段,金融业主体和基础的银行业不安全因素大量存在,尤其是商业银行大量的不良资产,直接威胁着我国银行体系甚至整个金融体系与经济秩序的稳定,因此,投资理财讲师张雪奎(欢迎订制张雪奎讲师金融管理课程13602758072)认为,我国风险管理任务很重,必须深化银行业改革,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一、建立风险管理模式的历史考察 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是随着商业银行的产生而产生的,但真正把风险管理当作一门科学,并形成具有一定时代特色的行为模式,进而指导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实践,则始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按照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脉络,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管理模式。 一是资产风险管理模式。20世纪中期以前,商业银行经营最直接、最经常性的风险来自资产业务。因此,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偏重于资产业务风险管理,强调资产的流动性。一笔大额信贷资产损失,常会导致一家银行出现流动性困难,经营难以维持。因此,商业银行极为重视对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通过加强资信评估和项目调查、严格审批制度、减少信用放款等各种措施和手段来减少和防范资产业务风险的发生,确立稳健经营的基本原则,以提高商业银行的安全度。 二是负债风险管理模式。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对银行资金需求极为旺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资金来源,解决资金相对不足的矛盾,同时规避金融监管,西方商业银行变被动负债为主动负债,使用了大量金融创新工具,如大额存单、回购协议、同业拆借等,利用发达的金融市场,扩大银行的资金来源。但负债扩大的同时加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 三是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模式。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国家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模式稳健有余而进取不足,单一的负债风险管理模式进取有余而稳健不足,两者均不能实现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在这种背景下,负债风险管理模式应运而生,突出强调资产业务、负债业务风险的协调管理,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以及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 四是全面风险管理模式。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金融创新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特别是金融自由化、全球化浪潮和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全球化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大和银行、巴林银行倒闭等一系列银行危机都进一步表明,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而形成系统性风险造成的。因此,银行风险管理和技术有了进一步创新,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更加全面而深入,表外风险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技术逐渐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出台,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1999年和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又先后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生了“革命”,即由以前单纯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并举,组织流程再造与技术手段创新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一种以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张雪奎讲师(欢迎订制张雪奎讲师投资理财课程13602758072)认为。其中关键点就在于,以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为核心的新型管理模式,已成为国际化商业银行增强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方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同时,不断借鉴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经验,制定了一系列的风险控制制度,如《商业银行内控制度指引》、《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调整银行市场准入管理方式和程序的决定》等等,在风险控制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在风险管理的文化、技术、方法、体系和外部环境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尚未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缺乏全面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文化决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的风险管理观念和行为方式。风险管理文化是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软因素”,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践证明,一些金融机构正因为风险管理文化落后,使一些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上常常失败。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不能适应业务快速发展、风险管理日益变化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偏面强调业务发展,忽视风险管理;重市场开拓,轻规章制度建设;有些管理层人员将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对立起来,根本认识不到风险管理在业务拓展、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而单纯将风险管理定位于风险控制部门,致使大量金融案件发生。 (二)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风险管理基础薄弱。一是完善的、垂直的风险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还没有形成横到边、竖到底的全面和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架构。二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不独立。受外界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在工作中体现不够。三是从岗位职责角度看,还没有形成完整、科学、有效的岗位职责体系,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普遍存在界面不清、职责不明的现象;反应式、应付式活动多,主动性、预见性活动较少,内部控制和管理效率未能和谐统一,无法建立持续监控和改进的内控机制。四是风险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特别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专业人才。 (三)风险管理方法还比较落后,信息技术的运用严重滞后。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表现出突出的传统风险模式的特征:即注重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常常运用经验分析方法。如在信用风险控制中重视贷款投向合规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分析,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客观性、科学性不够突出。与国际先进银行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相比,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比较落后。 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技术运用上严重滞后,不仅使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市场信息缺失,而且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和各种风险管理模型,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不能把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运用到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当中。同时,风险管理信息失真,直接影响了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也为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增加了困难。 (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尚不完善。目前,我国还是“非征信国家”,针对企业和个人征信中介服务还没有普及,这不仅使银行进行客户信用审查的成本极高,而且也造成了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直接给银行风险管理带来了难度。此外,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尽管新资本协议强调了信息披露的重要性,通过信息的规范化披露,加强投资者和市场以银行经营管理的监督和约束,但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和完备,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还相对简单,市场对银行的外部约束作用还有待加强。
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商业银行面对全方位的金融开放,竞争压力很大,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改革创新,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模式,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 (一)培育先进的、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有助于风险管理体系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都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履行自身职责,促进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只有控制风险才能增加收益,这是风险管理文化的核心理念。风险控制和管理也是银行发展的一个标志。提倡和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强化全员风险意识是国有商业银行治理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和前提。 (二)加强风险管理的基础建设。首先,应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开始,构建风险管理基础平台。借鉴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内控体系评价标准,依托内控体系标准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其次,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推行风险经理制,风险关口前移,理顺各职能部门在内控中的职责和定位,使内控管理的层次更加清晰。第三,通过对业务及管理流程风险的系统排查,识别和评估各类风险,建立“风险库”,确定控制措施和要求。第四,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对业务和管理流程进行连续监控,并通过审核、评价和改进,不断主动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第五,通过培训、引进等多种渠道,加强风险管理队伍建设和人才储备。 (三)加快改革,转变风险管理的内容、方式和机制。根据国际先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在风险管理内容上,要由单一信用风险管理向国家、信用、市场、操作多种类型风险管理转变;在风险管理方式上,要由审批授信等直接管理向直接管理和以运用模型进行风险的定量分析等间接管理相结合转变;要由事后被动督导型管理为主向源头控制型管理与末端治理型管理相结合转变。在风险管理机制上,要由惩罚功能向惩罚功能与激励功能并重转变;在风险管理对象上,要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在风险管理范围上,由国内管理向全球管理转变。在风险管理重点上,由强调审贷分离向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转变。在风险管理技术上,由定性分析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转变。 以实施内部评级法为契机,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含量。从技术上来讲,内部评级法是新资本协议的核心内容之一,体现了国际先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和智慧。我国商业银行学习和运用内部评级法,不仅是运用数学方法与信息技术,更主要的是学习和掌握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技术,再造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体制。构建银行内部评级工程的战略目标是应用各种先进技术,准确度量各种风险,使风险限额、经济资本、产品定价、绩效考核等各种管理手段与银行风险更加匹配,相互衔接更加紧密。当前是要以实施内部评级法为契机,建立符合国际银行业标准的内部评级系统。同时,以内部评级系统为核心,开发全面风险管理系统,从全面、系统的角度为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四)建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越来越大,风险种类越来越多,表现形式也越来越隐蔽。因此,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既在加强对信贷风险管理的同时也应将市场风险、国家风险、地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投资风险、结算风险、财产风险、财务风险、操作风险等方面的风险纳入风险管理范畴,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同时要完善风险管理的政策体系、决策体系和评价体系。 博文为博主自创咨询转载请联系:13602758072QQ:1283343281 |
一共有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